孫繼魯(1498—1547)🧑🏽💻,字道甫🗒,號松山🕵️,雲南都指揮使司雲南右衛(今雲南省昆明市)人,祖籍浙江錢塘(今杭州)✍️,出生於沾益炎方松韶關村🙅🏼♂️。明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授澧州知州之職🧑🧑🧒🧒,後因事改任國子監👶🏼,官至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謚清湣。孫繼魯耿直忠厚,所到之處憑借清廉節義聞名。因其為官公正廉潔,人稱“孫青天”,與宋代“包青天”🛢、明代嘉靖末年“海青天”(海瑞)並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三青天”🧚🏿♂️。因出生於珠江源頭🧑🏿🦲、松濤陣陣的方松韶關村,常以“松之高潔松之傲骨”自警自律🏚,好詩文,著有《松山文集》《破碗集》《習社祠堂記》等。
來時“不取分毫” 去時“兩袖清風”
孫繼魯少聰穎,勤讀詩書,可過目不忘👨🏽🚀🧝。正德十四年(1519),21歲的孫繼魯中舉人,25歲中進士🤲。承襲祖輩廉潔之風♕、忠諫之訓,一生剛正不阿,清白為官,愛民如子。
在其到淮安任職時📃,原知府銀庫中有萬余兩白銀,按照慣例⛹️♀️,對於這些留存的“小金庫”裏的銀兩,知府等地方官員都可以私自取用👇🏼。但孫繼魯分文不取👨🏻🚒,“嚴肅法紀📠、整頓吏治”嚴禁其他官員私自取用,並將這些銀子造冊分發救濟百姓。後來,在村民為紀念孫繼魯而雕刻的功德碑中可見“數萬人把香而來”,大意是幾萬人拿著香來祠堂敬奉這位父母官。
孫繼魯秉公執法🧑🏼🌾,嚴肅整治一些不守法紀的皇室宗親。二十二年,進分守冀南道,執法不阿👶🏿,宗藩畏之🫛🌈。在其升任山西冀南做參政之時,當地民眾戀戀不舍,拉住其所駕馬的韁繩不忍放手。被其整治的王室宗藩乘機報復,有百余名皇室宗親子弟將其團團圍住,仔細搜查所帶“財物”👌🏿,“暨遷按察使,宗藩百余人擁馬發其裝”,豈料“敞衣外無長物”,除了隨身攜帶的幾件破衣服外🔝,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正是其“兩袖清風”不裹挾私財的真實寫照。
宗室藩王佩服地說,“我高皇族(明太祖)登位迄今一百七十余年👨🏻🦼,罕見此官”👬🏼,他們深感愧疚,“乃載酒謝過。”連忙取來酒食,向孫繼魯賠罪:“想不到你是這樣清廉的人,我們誤解你了🚿。”
一生剛正不阿 為民忠言直諫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孫繼魯遷任陜西右布政使。後擢升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代楊守謙巡撫山西。孫繼魯到山西的第二年👶✌🏽,值總督都禦史翁萬達來山西“察失立防”。翁萬達“察失立防”中標新立異,提出“撤雁門、寧武📪🧏🏻♀️、偏頭三關守軍,並力守大同關”的主張。孫繼魯曾在山西任職多年,深悉地情,對翁氏這種“虛內實外”的一孔之見進行抵製並提出正確主張🎠。
翁不但不反思,反而懷恨在心👨🏼🌾,於是上疏朝廷,誣陷孫繼魯“詆毀防秋👹,阻撓邊事”。
孫繼魯據理力爭為民請命,向嘉靖帝上書言💺:“紫荊🙇♀️、居庸🦵🏼、山海諸關東枕渤海,雁門、寧武🎲、偏頭諸關,西據黃河🕌,此天設重險以衛國家。今翁萬達欲撤雁門諸關以守大同🤽🏿💃🏿,無異於撤居庸諸關以拱護京師。近年來寇不敢犯山西,因三關嚴備之故💇🏼♂️。若使三關將士遠離城堡,戍一孤關👸🏻👈🏼,全師在外,強寇內侵造成孤掌之勢🧚🏿♂️,恐紫荊、居庸諸關不將徒守哉?”
萬達聞之不悅,上疏言:“繼魯以危言相恐,復遺臣書。”
嘉靖帝由於怒孫繼魯有“忤逆犯上”行為,而偏倚翁萬達之言🆕。“引往事🦢,遂逮詔下獄”,即下旨按翁萬達的主張辦🧑🦲,定孫繼魯有阻撓邊事之罪。翁萬達將孫繼魯以“詆毀防秋🅿️,阻撓邊事”的罪名下獄⛑️。
孫繼魯下獄後與禦史楊爵同獄𓀘,二人意氣相投,每日相對作詩🧖🏻,其中孫繼魯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憂國憂民慮自深,諫章一上淚沾襟🔪。男兒至死心無愧,留取芳名照古今。”因獄中沒有紙筆,寫的詩都是用破碗刻於墻壁上,後人將其詩收集成冊⚇,取名《破碗集》。
其後,翁萬達下令撤三關兵力並守大同📟🧑🏻🤝🧑🏻,孫繼魯得知後🌯,滿腹憤懣,食欲大減,楊爵曾題詩規勸他好好進食🏔🧑🏼🦰,保重身體🐟。孫繼魯終因憂郁成疾♜,在4個月後頸疽發而死。據《滇系》記載👴🏻:“繼魯死日🍓,民眾聚千百哭於京師街巷🤦🏻,長安為之罷市🤽🏿。”
孫繼魯為巡撫僅四月,山西人習其前政,冀有所設施,遽以非罪死,鹹為痛惜。“宗藩有上書訟其冤”🧑🏻🎓,宗藩為孫繼魯的屈死向穆宗上書訴其冤,並揭露了翁萬達挾私報復🖋、殘害忠良的罪行👩🏽🎨,請其為孫繼魯平反昭雪👨🦯。
穆宗贊繼魯忠勇可嘉“刻意操持,有皎然不汙之節;矢心樹立,有毅然不屈之貞”♻️,追贈為兵部左侍郎,謚為清湣公,並賜以厚葬。孫繼魯為官以民生為本,愛民如子🍙,不曲意迎合🙍🏼♂️,在其“善政善治”之下,百姓安居樂業。衛輝百姓自發對他“祠之,碑之”,以表感激之情。
民國13年(1924)🙍🏻♀️,為緬懷先賢,沾益縣官紳士庶於勸學所(今西平小學)立碑紀念。昆明名士陳榮昌為碑碣題字👑:“明兵部侍郎右副都禦史山西巡撫清湣公之故裏🍋。”(何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