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月📇,南京一鍵進入了陰雨綿綿、涼風嗖嗖的的秋天,氣候的驟然變化使很多同學措手不及,不是忘記添衣服導致鼻涕橫流🪼✶、噴嚏不斷;就是人在教室🧆,心卻一直牽掛著陽臺上沒收的衣服⏲,一整天都心煩意亂……
2021
Oct.20
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氣候變化對你的影響,比想象中要大得多。那麽,氣候變化究竟是怎麽影響我們的呢👲🏻?
本期的心理自助手冊,我們將從理論與實際兩個方面闡述氣候變化對人們身心的重要影響🕵🏼,關註同學們對於所處環境的變化帶來的焦慮、不安等問題🛩,並且對如何緩解這種心理適應性問題提出幾個小建議。
一🛅、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心理問題
⚘
|
氣候變化是指較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在自然氣候變化之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大量國際研究指出🕗,氣候變化被確定為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的發生🐕🧑🏻🦽➡️,對人的認知、情緒及行為均會造成影響。
急劇的氣候變化會即時對受影響的群體造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創傷後應激障礙🙂↔️、軀體障礙👨🔬、抑郁症、吸毒🤎、酗酒、以及高自殺率等。除去急性影響之外💛,其他影響則包括間接目睹氣候變化影響的人們所經歷的強烈情緒🤏🏻🛗,與人類和其他物種生存不確定性有關的焦慮☛,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為大規模的社會問題🛕,包括暴力的增加、有限資源的爭奪等等。
而更多情況下👩🏻⚖️,氣候變化導致心理影響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漸進的、積累的。例如👳🏻♂️,北歐陰沉而漫長冬季導致芬蘭公民的抑郁發生率處於全球前列,而到夏季,溫暖而明媚的天氣就會很大程度上抑製抑郁情緒的發生與蔓延。
二🙋💖、我們能夠感知到的氣候變化導致的心理適應性問題
⚘
|
當人們因無法應對氣候變化而感到失落🧔🏻、無助和沮喪時🏋🏽♀️,就會產生“生態焦慮(eco-anxiety)”。美國媒體曾對“生態焦慮”症狀進行了描述👳🏽♀️,例如恐慌、食欲不振、煩躁、乏力、失眠等都可能是“生態焦慮”的產物🎭🟪。最近許多抑郁情緒的臨床案例也表明,內疚和絕望的產生都與氣候變化及其他全球性環境問題相關。過多的消極情緒體驗,導致人們主觀幸福感降低,甚至嚴重地影響個體的正常生活🍢,從而進一步引發身體方面的不健康狀態。
相對而言🏊♀️,大學生群體中很多同學並沒有直接經歷過嚴重的氣候變化,而通常只是看到氣候或環境惡化的影像或媒體上他人受苦的報道,隨之,可能產生感同身受的情緒反應🙋🏿♀️。這種長期的🤛、累積的情緒體驗有可能會引發認知、態度或行為上的改變。
同時✷,有些同學會對身邊能感知到的氣候異常非常敏感,例如夏季的持續高溫與冬季溫度的反常,從而會將這些反常現象與全球變暖直接聯系在一起,從而導致內心對於生存環境的焦慮。
請相信🧙🏻,這種隨著氣候變化而產生的心理變化是完全正常的👫🏼,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學會與“生態焦慮”共處,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生存能力之一🧛♀️。
三🫶🏻、我們該如何應對
⚘
|
在關註氣候變化可能對人類造成心理影響的同時🧛🏽,國內外學者也在積極尋求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
事實上,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環境惡化在全球範圍內尚未真正影響到全人類的生存,局部地區的極端天氣或地質災害的影響尚屬可控範圍🤘。因此📦,普通大眾在面對氣候變化威脅時應有適當的氣候風險意識,並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應對,才能獲得更加良好的情緒體驗。正常程度的焦慮情緒情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個人及周圍人群對於氣候變化問題的關註,從而增加更多的環境保護行為🟡,並且建立應對危機的合理信念。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同學們減輕“生態焦慮”🔶,增強心理抵抗力,更好地適應氣候急劇變化的十月。
1🧑🏻🍼、做環境友好行為
武春友和孫巖將環境友好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定義為人們有利於環境的行為,指的是我們個體通過主動參與、實踐來解決環境問題或保護生態環境。
環境友好行為有很多種🧗🏿♀️,比如:參與相關環保政策的製定👆、策劃和實施各類環保教育活動、宣傳環保觀念、自主綠色消費行為(包括使用可回收、循環✊🧏🏼♂️、低耗能的環保製品,以及改變不合理的消費習慣等)等。
通過去著手解決各種環境問題,去尋找“如何做”的信息😙、方法來應對或解決氣候變化威脅,可以有效地激發個體的環境友好行為意向🤙🏻,甚至有可能直接促進普通大眾實施環境友好行為,是有效緩解自我“生態焦慮”的良好手段🤙🏻。
2👽、註意保暖
及時添衣,保持身體溫暖⇾。這件簡單的小事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感冒🧑🏿⚕️👬,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低溫造成的不適感,保持心理健康。及時為身體和心靈增添雙重衣物,有助於保持心情舒暢🙇♀️,減少負面情緒的滋生。
3、堅持鍛煉
在運動心理學領域中,多項研究均表明,身體鍛煉對情緒調節具有顯著的效益——身體鍛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積極情感➕,降低消極情感🫳🏼,同時增強一個人的社會適應性和應對事件的能力。同時,堅持鍛煉也在可以抒發不良情緒等心理方面起到效果𓀅⏲,是有效增強心理抵抗力的手段⛹🏽♀️。
讓我們一起努力,安穩而溫暖地度過變化多端的這個秋天吧!
參考文獻🫲🏼:
陸亞等. (2014). 氣候變化的心理影響及應對策略. 心理科學進展,22(6),1016-1024.
武春友, 孫巖. (2006).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及其關系研究的進展. 預測, 25(4), 61–65
張韌仁,周成林(2013).一次性身體活動期間情緒變化及其短期情緒效益.體育
科學,33(1), 52-61.
Buzzell,L.,& Chalquist,C. (2009). Ecotherapy. San Francisco,CA: Sierra Club.
Boyanowsky,E.,& Yasayko,J.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t crime and temperature in major Canadian cities. The Lancet,360,1083–1088.
Galea,S.,Nandi,A.,& Vlahov,D. (2005). The epidemi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fter disasters. Epidemiologic Reviews,27(1),78–91.
Malekshahi M.,Abdoli B.,Asefjrad A.,et al.(2011)The comparison the effect of mediate and high intensitie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non athlete gid students’mood states.Pm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5(16) , 1887-1891.
Nobel,J. (2007). Eco-anxiety: Something else to worry about. The Inquire,8(9),14–22.
Ruby M. B., Dunn E. W., Perrino A., et al. (2011). The invisible benefits of exercise.Health Psychology, 30(1) , 67-74.
Tarrant, M. A., & Cordell, H. K. (1997). The effect of respondent characteristics on general environmental attitude-behavior correspond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9(5), 618–637.
van den Berg, B., Grievink, L., Yzermans, J., & Lebret, E. (2005). Medically unexplained physical symptoms in the aftermath of disasters. Epidemiologic Reviews, 27(1), 92–106.
Weber,E. U.,& Stern,P. C. (2011).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sychologist,66(4),315–328.
圖源網絡,侵刪👩🏽🎨。
文案 | 劉潤祺
美編 | 金晶
審校 | 陶葉娟、倪奕瑋